注意或一家之言,不爽就是你对。
本文含有以下要素:逻辑漏洞、文笔极差
听说鱿鱼游戏很火,我就花了半个星期补完了两季。实话是大失所望,不过这是网飞,那也正常。 它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只是利用角色的悲惨遭遇来制造戏剧冲突。剧中人物大多是单薄的刻板印象,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深度和成长空间。第一季的生存游戏模式已经是老生常谈,而第二季不但没有创新,反而重复了相同的剧情套路,只是换了一批角色和稍微调整了游戏规则。
编剧似乎更关注如何制造视觉冲击和煽情场面,而非引发真正的思考。
剧情
这种“真正”的生存游戏,我已经领教的太多了。不管是用贫穷和下作使得观众产生主角罪有应得的看法,还是其试图美化资本主义下单一强权的救世全能,都是无比令人作呕的。
《鱿鱼游戏》的故事架构遵循了一个过于熟悉的模式——经济困难的人们被诱导参加致命游戏以赢取巨额奖金。这一基本设定已被《饥饿游戏》、《凭君传说》等作品反复使用,缺乏原创性。
更令人失望的是,剧情发展中充满了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将参与者的绝望和悲惨遭遇作为娱乐元素来展示。第一季以主角成奇勋的道德挣扎为核心,却未能深入探讨他复杂的心理变化;第二季则引入了新角色和幕后黑手的阴谋,但仍然陷入了相似的叙事模式。
剧中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停留在表面层次——它展示了经济不平等的残酷后果,却未能提供任何有意义的社会分析或解决方案。相反,它通过强调个人选择和幸存者的道德困境,间接强化了“个人负责”的资本主义叙事,暗示游戏参与者的困境是其自身选择的结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剧集最终将救赎希望寄托在单一强权人物身上,暗示只有掌握绝对权力的个体才能改变系统,而非集体行动或结构性变革。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简化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在本质上强化了它表面上试图批判的权力结构。
当然,你也可以说观众对于这些剧情没有任何要求,只需要视觉上的刺激。但是,我始终认为,只有拥有真正内核的作品才有观赏的价值,《鱿鱼游戏》缺乏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表面上展示人物的痛苦或悲惨,而是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赋予角色真实的情感深度和道德复杂性。在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中,所有觉得都应该有其合理的动机和内心挣扎,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和扁平化。
《鱿鱼游戏》试图通过参与者的经济困境来引发观众的同情,但是这反倒起到了反作用(我假设真的不是为了让人感到厌恶,尽管我上面觉得这是故意的)。其没有深入挖掘导致这些困境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也没有给予这个现状任何希望和新出路。它将人物的痛苦作为娱乐元素展示,却没有真正尊重这种痛苦的复杂性和深度。人物在游戏中的道德选择往往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忽略了现实中人性的灰色地带和矛盾性。
真正的人文关怀应该探索人类在极端条件下依然保持的尊严和人性光辉,以及人们如何在压迫性结构中寻找连接和团结。它应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创造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而不是暗示在当前系统中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逃脱困境。《鱿鱼游戏》未能做到这一点,它用猎奇和刺激代替了深度思考,用暴力和残酷代替了真正的社会批判。
更重要的是,具有真正人文关怀的作品应该提供某种希望或启示,即使是在描绘黑暗现实的同时。它应该帮助观众认识到改变是可能的,集体行动和团结可以挑战不公正的权力结构。然而,《鱿鱼游戏》在本质上传递了一种宿命论的信息:系统永远不会改变,弱者只能接受命运或通过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来获得个人救赎。这种叙事不仅缺乏想象力,也从根本上削弱了其所谓的社会批判力量。
当我们将《鱿鱼游戏》与真正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作品相比较时,如《潜伏》或《攻壳机动队》,差距就变得更加明显。这里不做赘述,大家都应该去亲自看看。好的作品需要引导观众进行深度反思,而不仅仅是提供短暂的视觉刺激或情绪冲击。退一万步来讲,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VIP
在第一季中,有一集名为 VIP,也实际上成为了第一季的转折点。这一集引入了游戏的真正观众——一群戴着动物面具的超级富豪,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专门观赏这场残酷的生存游戏并从中获取娱乐。
这些VIP角色的出现揭示了整个游戏设置的更深层次目的:不仅仅是测试人性或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让穷人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满足特权阶层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这一揭示彻底颠覆了前几集建立的游戏表面上的“平等”幻象,展现了一个更为黑暗的真相——参与者的生死挣扎仅仅是富人的消遣。 从叙事结构上看,VIP的出现标志着剧情从关注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转向揭示整个游戏背后的权力结构。观众开始理解,无论游戏规则多么“公平”,整个游戏的设置本身就是极端不平等的体现,是权力和财富的拥有者对弱势群体的操控。
然而,《鱿鱼游戏》对这些 VIP 角色的刻画却是该剧最薄弱的部分之一。他们被塑造成近乎卡通化的邪恶角色,举止夸张,缺乏任何复杂性或深度。他们的对话生硬、表演过度,与剧集前几集建立的相对真实的氛围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剧集有意无意的转移了对更复杂问题的关注——这些不仅仅是几个邪恶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允许并鼓励这种极端不平等的存在。通过将批判对象简化为几个容易辨认的“坏人”,剧集实际上弱化了其对社会批判的力量。
这一集本可以成为深入探讨权力不平等如何运作、富人如何将穷人的苦难商品化、以及这种不平等如何被系统性地维护的契机。它本可以引导观众思考我们自己的行为——毕竟,我们也在观看角色的痛苦作为娱乐。
婊子、女神棍以及险恶立意
在第一季中存在一个趋炎附势的女人,在第二季中则存在一个信徒。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方式揭示了《鱿鱼游戏》更深层次的问题——它如何通过女性角色传递其价值观以及它对女性角色缺乏真正尊重的态度。
第一季中的韩美女是一位由于赌博债务而被迫参加游戏的年轻女性,她通过利用自己的外表和性别与男性建立联盟来在游戏中生存。剧集对她的刻画大多停留在“利用性魅力操纵男性”的刻板印象上,缺乏对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她的角色弧线主要围绕「背叛-惩罚」模式展开:当她背叛成奇勋和其他队友时,剧集似乎在暗示她应该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 尽管剧集试图通过展示她的困境和生存压力来为她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解空间,但总体上,韩美女的角色被简化为一个“婊子”原型——自私、背叛、利用他人,最终受到惩罚。这种刻画不仅缺乏复杂性,还强化了对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暗示女性主要通过性和外表而非智慧或能力来获得生存优势。
到了第二季,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女性刻板形象——信徒。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盲目追随宗教信仰的女性,她的角色同样缺乏深度和复杂性。通过这个角色,剧集似乎在批判宗教信仰,但这种批判同样是浅薄的,没有真正探讨信仰在极端情况下对人的复杂影响。信徒角色被简化为一个”女神棍”形象,她的信仰被描绘的非常神秘,而不是作为一种应对极端压力的心理机制来理解。她的神神叨叨,使得第二季的剧情水准急剧下降。
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共同点在于,她们被定义为与男性主角相对的”他者”,她们的价值主要通过她们如何影响男性角色的命运来体现,而非作为独立的、复杂的个体存在。这反映了《鱿鱼游戏》整体上对女性角色的不足:它未能给予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同等的复杂性和主体性。 讽刺的是,在第一季中另一位男性队友(这不重要)的信仰被描绘为在极端环境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是他面对生死考验时的精神支柱。剧集并没有将他的宗教信仰简单地讽刺或贬低为迷信,而是试图通过他的角色探索在绝境中人们如何寻找意义和希望。
《鱿鱼游戏》通过简化和丑化特定类型的女性角色来强化传统性别观念,并利用这些刻板印象引发观众的情绪反应。这很不好。
外部因素
社会热点
在第二季中,剧组加入了许多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比如加密货币,视觉系。它不是基于真正的艺术视角或社会洞察来构建故事,而是试图通过拼凑当下流行元素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商业产品。
加密货币在第二季中被引入作为剧情元素,它没有深入探讨加密货币如何反映和强化现有的经济不平等,也没有思考这种新型资产如何影响人们对价值和财富的理解。相反,加密货币仅仅被用作情节推动工具和时尚符号(爆仓,然后加入游戏),成为剧集试图展示其“当代性”的浅层标记。
同样,对视觉系文化的引用也缺乏深度。剧集利用这一亚文化的表面美学元素来创造视觉冲击,但未能真正理解或尊重这种文化形式背后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它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简化为可消费的视觉符号,而没有探索这些文化形式如何作为边缘群体的身份表达和抵抗主流的方式存在。
《鱿鱼游戏》被设计为一个为了迎合算法和短期观众注意力而设计的产品,而非一个源自真正创作冲动的艺术作品。它将社会热点作为表面装饰,而非深入探索的对象,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这些话题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还可能强化了观众对这些复杂现象的肤浅理解,甚至引发对对应群体的歧视。
通过在作品中嵌入大量时下流行元素,《鱿鱼游戏》试图同时吸引多个观众群体,最大化其市场覆盖面。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提高观看量和社交媒体讨论度,但它就是一种没有价值的“快餐内容”。
这,就是影视工业。
NETFLEX
网飞很明显极大的影响了第二季的制作,第一季仅存的悬疑和批判在第二季中完全消失了。
第一季尽管缺陷很多,但至少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悬疑元素和社会批判意识。观众被邀请思考游戏背后的秘密、组织者的动机,以及这个残酷系统如何反映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即使这些探索相对肤浅,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些思考空间。
然而,在第一季取得惊人的全球成功后,网飞作为商业实体的影响力开始显现。第二季的制作明显转向了更加商业化的方向,优先考虑的不再是叙事深度或社会评论,而是如何保持和扩大第一季建立的观众基础。
这导致了以下几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叙事结构变得更加直线型和可预测,减少了需要观众深入思考的元素。第二季更倾向于提供即时的视觉满足和情绪刺激,而非构建复杂的情节或角色发展。这种转变使得观看体验更加被动,观众被转变为单纯的内容消费者,而非参与意义构建的主动思考者。 其次,社会批判被稀释为表面的姿态。如果说第一季至少尝试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不平等进行某种程度的批评,那么第二季则将这些主题降格为背景装饰,仅仅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存在。
与此同时,角色被进一步工具化和类型化。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复杂的人物,而是为了服务特定情节功能而存在的角色类型。这种角色塑造方式牺牲了心理真实性,转而追求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容易被理解的角色原型。
结语
我为什么要看?我是如此的失望,这部剧令人作呕。《鱿鱼游戏》的失败不仅是艺术品质的问题,更是对观众智力和情感的不尊重。它利用社会不公和人类痛苦作为娱乐素材,却未能提供任何有意义的见解或反思。
这部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的虚伪性:它表面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实际上却是该制度下最典型的商品——一种精心设计的产品,旨在最大化观看量和社交媒体讨论度,而非传递真正的艺术价值或社会意义。它将严肃的社会议题简化为视觉奇观,将复杂的人性问题降格为刻板的角色类型,这种做法不仅是艺术上的懒惰,也是道德上的问题。
作为观众,我们应该期待和要求更好的内容——那些尊重我们智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探索人性复杂性的故事,那些不仅提出问题还尝试探索可能答案的叙事。